隔夜便不是毒素的溫床,將食物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,才是產生毒素的關鍵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隔夜便不是毒素的溫床,將食物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,才是產生毒素的關鍵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 

 

寶林茶堂食物中毒案,造成2死,引發全民恐慌,粿條、河粉類食品被認為是「米酵菌酸」的高風險食物,加上有專家提醒,米飯、麵食等食物應避免加熱重複,恐降低食物中毒的機率,引發網友一片哀嚎「吃隔夜便當省錢的我,是不是要死了?」台北榮總職業醫學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昌振表示,隔夜便不是床毒素的溫度,將吃完的米類放在常溫2小時才是產生毒素的關鍵,未吃完的米飯類若能立即冷藏,即使吃隔夜便時也不必擔心中毒。

 

楊振昌表示,寶林茶堂中毒案目前未能確定是「米酵菌酸」引起的事件,但有少數症狀以及病程,高度懷疑與米酵菌酸有關,據文獻資料,米酵菌酸大大多數發生在玉米、黃豆類製品,以中國的展示櫃為主。

 

國人習慣習慣將前一晚的剩菜,裝成隔天的便當,還有一些節約剩菜,隔天重新加熱食用,減少剩菜。楊振昌表示,不管是米酵菌酸、仙人掌等,超過通常會是食物放置常溫2小時才開始出現,不是「隔夜飯菜」就會產生毒素,而是沒吃完的米飯類沒有及時冷藏,才是導致可能中毒的關鍵。

 

楊振昌表示,不同的食物會產生不同的毒素,如米飯類容易在保存狀況不佳時,出現仙人掌黴菌、蛋類出現沙門氏菌、海鮮類出現諾羅病毒,如果餐廳環境不潔,則出現大腸桿菌污染等,如果大眾外出購買建議時,業者通常會寫「2小時內重新食用」,就是為了避免毒素出現。